客户端继续浏览
寻找那个懂自己的人,不如寻找真正的自己 第1页(共2贴)
只看楼主 去底部 刷新
1楼. 我们总在寻觅,那个理想的伴侣,Ta要深入内心,如同这世界上另一个自己。

挽爱无忧 2021-10-22
2楼. 理想伴侣
身边单身的姑娘多了,有的时候,我难免也要做点副业,帮她们介绍对象。本着认真负责的原则,每次我都会仔细的询问他们,喜欢什么样的男孩子。
这次,要我帮助找男朋友的是,工作室里最漂亮的姑娘,简称“室花”,小可。
而当我照旧询问她,她的理想型时,她想了半天,才回了一句。
“我想找个懂我的。”
她的一句话,就这样犯了难。一个懂她的男人,如此抽象的要求,如何落实在一个准确的人身上呢。
于是,我只能继续问。
“你觉得,你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
小可想了想,便开始滔滔不绝的自我介绍,如同她刚进公司时,在我的办公室说的那一套。从家室生活,到习惯爱好,繁杂而细致,却不易再通过我传达给另一个人。
这些停留于表面的自我介绍般的自我评价,显然与小可所提出的,懂我,两字相去甚远。
所以,小可爱情里,对于懂我的期待,在自我认知的层面,便已经戛然而止。
自我判定缺失
在心理学上有一个效应,叫做巴纳姆效应。
巴纳姆效应是指,人们往往会把那些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认为是对自己的准确描述。这个效应在一定程度上,指出了人们对于自我准确认知的缺失。
曾经有心理学家用一段笼统的、几乎适用于任何人的心理分析让被试判断是否适合自己,结果,绝大多数人都认为这段分析描述得跟自己完全一样,并且几乎没有人意识到其他人也同样认为这段分析描述的就是他们自己。
人类是群居动物,人与人之间密切的交际,以及生活空间的重叠,使得我们在性格与心理上互相影响,从而具备了许多共通点。
当我们把这些共通点提取出来时,我们便会以为那就是我们的样子,但实际上,那却可能是所有人的样子。
事实上,我们与别人不同的部分,才是组成我们性格色彩的关键。但这些部分经常与我们的性格上的瑕疵、缺点,或人生中的负面经历有关。种种非正面的特性,使得我们在面对自己时,便会刻意回避这相对阴暗的一部分。
因此,或许连我们自己,都不是那个懂我们自己的人。
给别人懂的机会
虽然连我们自己都不能做到真正的懂自己,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能去寻找那个懂我们的人。
只是这个懂,显然是需要机会的。给别人一个了解我们的机会,然后懂我就会变得只有程度上的差别。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告诉我们,人际关系由低水平的自我暴露和低水平的
(1/2)下一段 
挽爱无忧 2021-10-22 回复
笑话大放送 各种段子都有
爱情真的需要门当户对吗?


参与本吧讨论请先登录
挽爱无忧吧 < 贴吧 < 百度
阅读设置
TOP
2025-3-18 1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