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吧
取消
取消
tieba_log
贴吧App 随时随地开启逗比模式
立即打开
tieba_log
贴吧App 更多精彩评论等你互动
立即打开
打开贴吧
跳页弹窗img立即启动
跳页弹窗img立即启动
  • 读欧阳修《巩县初见黄河》(上)(下)
    头像
    我是杜鹃wsdj
    5-2 19:49
    只看楼主
    读欧阳修《巩县初见黄河》(上)
    原创 马吉明 子民好好说
    2023-10-12 00:00 北京
    解释古诗对于我尚是首次。欧阳修的诗长,加上解释就更长了。全文五千多字,难以凭借电子阅读,只好分为上、下。第一部分容易些,第二部分因为涉及古史略多,不太适宜于快速浏览。您喝茶时慢慢看,谢过。
    读欧阳修《巩县初见黄河》(上)
    读 日人吉冈义信《宋代黄河史研究》,读到了欧阳修的长诗《巩县初见黄河》,这是我读过的最长的黄河古诗。吉冈义信在《宋代黄河史研究》中对此诗有解释,但太过简略,一带而过,且多说的是与梅尧臣之间的有关黄河诗的对应关系;后在中华书局出版的《欧阳修全集》中检阅到了此诗,但通篇没解释。恰遇周末,有点闲暇,乃不揣固陋,试对欧阳文忠公的诗来个自我赏析,因不是读文史出身,纯属自我娱乐,错误在所难免,愿高人指点,感谢在先。
    此诗作于明道二年(1033年)。此时的欧阳修尚是青年的欧阳修,26岁。进士及第刚4年。古人说“诗言志”,年轻的欧阳修之所以以黄河为题写长诗,推测原因有二,
    一因与梅尧臣互通诗作,主题就是黄河,而任河阳(今孟州)主簿的梅尧臣在河阳任上,工作可能涉及黄河治理;
    二是以黄河为吟诵的对象,想要有一番作为,北宋的黄河问题是国家的大事。我是从心理上判断。
    (欧阳修《巩县初见黄河》截图,中华书局《欧阳修全集》)
    看高清大图,打开贴吧App
    13
  • 头像
    我是杜鹃wsdj 楼主
    5-2 21:58
    《巩县初见黄河》河决三门合四水,径流万里东输海。


    “河决三门”是指黄河冲出三门山。三门山即今三门峡大坝所在处。三门山,指黄河中流的三座岛,由左岸及右【黄河水就像人一样直奔大海,面向东(图右侧),其左右自明】为人门半岛、神门岛、鬼门岛。三岛间河道类似三个门洞,由左及右称之为人门、神门、鬼门。传说此三门为大禹神斧所劈开。

    (三门峡原始地貌及工程开工第一炮 摄影 韩学章【1】)
    以自然地理的观点,三门峡一带为古湖,水流切穿三门峡古湖之后,发源于青藏高原的黄河才东流入海。即李白所谓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四水”吉冈义信解释为南岸的伊河、洛河,北岸的沁河、丹河。这当然没错。伊河、洛河合而为伊洛河入黄;丹河注入沁河后入黄。我想说,也可解释为伊河、洛河,蟒河、沁河。蟒河也算三门峡之下黄河左岸的一条大河了,是黄河的一级支流(现同时入沁、入黄),且正对巩县。
  • 头像
    我是杜鹃wsdj 楼主
    5-2 22:25
    巩洛之山夹而峙,河来啮山作沙觜(同嘴)。
    前一句写黄河三门峡之下,夹岸连山。巩洛连用,巩在洛阳东,今巩义市。欧阳修巩县观河,巩县是参考坐标系的原点。巩洛均在黄河南岸,秦岭东延,至巩县已是余脉,今谓之邙山。河对岸是由孟州延至温县的青风岭。
    “啮山”指黄河冲击两岸山岭。作为游荡性的河道,黄河有强烈的侧蚀作用,对此,史念海先生在《黄河流域诸河流的演变与治理》中有专门的内容述及。黄河出小浪底之后,沿途诸县治如孟津、河阳、温县、河阴均曾经塌汜(pǐ)于黄河之中。本人在黄河滩工作时,在巩义邙山头见到一景:临河土山,点缀绿色,上有小亭一座。以本人“看山、看水”的眼光视之,则此“风景”正是侧蚀导致的塌岸。后来随黄河河务局巡查黄河,更是看到了长达十余里的黄河塌岸。如果结合工程说几句,对前者,有土力学参数后,利用数值方法进行三维模拟,不难模拟出该塌岸;反过来,利用已知的塌岸,进行反演,则可得到“有用”的土力学参数。至于后者,塌岸太长,则变成了二维问题,反而简单了。我这里将“有用”两字予以强调,原因是对于黄土质的陡崖来说,塌岸一直在,有黄河的原因,也有降雨的原因,或就是湿陷性黄土,这种土分布很广(三门峡工程修成之后导致的塌岸即为湿陷性黄土)。既如此,利用宝贵的“有用”的土力学参数,结合数值模拟结果,采取点工程措施,以增加岸坡的稳定性,那很有意义啊!

    (风景照:河来啮山作沙觜,拍于巩义。)

    (河势查勘时拍到的黄河塌岸,一眼望不到边。)
  • 头像
    我是杜鹃wsdj 楼主
    5-2 22:30
    或有疑问,巩县在河的右岸,右岸的冲刷是不是与柯氏力有关?是的,北半球的河流右岸容易受倒冲刷在于柯氏力的存在,但这是长期观察的眼光。对于黄河来说,水流的冲击作用才是主要的,柯氏力的影响很小。上边所说的塌进黄河的孟州城在左岸,塌进黄河的河阴城在黄河的右岸(古河阴城在今郑州西,在以黄河进行漕运的时代,河阴是个非常重要的地方,有河阴仓),即两岸坍塌均存在,可见与柯氏力无关。
    山形迤逦(yǐlǐ)若奔避,河益汹汹怒而詈(lì)。
    水流蜿蜒,随岸赋形,是一般性的认识。“奔避”之用,则将行为主体转化为了山,山之迤逦,在于“有意”躲避水流的冲击,明在写山实在写水也!而水则没有因为山之躲避而有所让步,而愈显得汹涌澎湃了。
    舟师弭楫不以帆,顷刻奔过不及视。
    此写黄河水流之速,当是漕艘顺流而下之情形。我曾于大水之后沿黄河观澜,时在1982年夏。我试图通过观察水表面的漂浮物而估算河水流速,眼睛追踪聚焦漂浮物,同时估算距离与时间并不好把握,足见黄河一泻千里之势。“顷刻奔过不及视”,未读出诗句的文辞之美,但非有体验,断写不出了,同样是写动态的水流,却要比苏轼“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难些,有乱石在,苏轼的描写就是准静态。
  • 头像
    我是杜鹃wsdj 楼主
    5-2 22:37
    舞波渊旋投沙渚,聚沫倏忽为平地。
    此写实也!黄河中多有沙洲,水流盘旋,旋涡旋转,风来波涌,聚沫投向沙洲,倏忽间化为乌有。
    下窥莫测浊且深,痴龙怪鱼肆凭恃。
    此虚实结合也!黄河宽浅,是在下游地带,巩县之河,未完全出峡谷。时在农历九月,正是汛末,水浑浊势浩大,信矣。然莫测其深,就想象出浊渊之中住有痴龙怪鱼,既为怪物,反而将浊水深渊当成了可凭借的力量。
    我生居南不识河,但见禹贡书之记。
    其言河状钜(jù,同“巨”)且猛,验河质书信皆是。
    欧阳修是吉州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自谓“不识河”是事实,“河”是黄河的专有名称,后随语言的变迁,天下之“水”才以“河”代,但以“水”命名的河流仍存在,如“汉水”。《禹贡》是《尚书》中的一篇,记述大禹治水的足迹。“茫茫禹迹,画为九州”。《尚书》为儒家经典,欧阳修自是熟悉。今见到了大河的威猛之势,《书》之言,信矣!
    昔者帝尧与帝舜,有子朱商不堪嗣。
    皇天意欲开禹圣,以水病尧民以溃。
    此四句,可视为过渡,过渡到下边的历史记载。尧的儿子丹朱与舜的儿子商均皆“不肖”,难堪大用。于是,天欲降大任于禹,以水带来磨难。尾句实是《尚书·尧典》的“浓缩”,然比《尧典》还是要好懂些,总之是说民众遭了水灾。
    (马吉明,图片源自网络)
  • 头像
    我是杜鹃wsdj 楼主
    5-2 22:45
    读欧阳修《巩县初见黄河》(下)
    马吉明 水利史研究
    2023-10-27 02:54 北京
    解释古诗对于我尚是首次。欧阳修的诗长,加上解释就更长了。全文五千多字,难以凭借电子阅读,只好分为上、下。第一部分容易些,第二部分因为涉及古史略多,不太适宜于快速浏览。您喝茶时慢慢看,谢过。
    读欧阳修《巩县初见黄河》(下)

    尧愁下人瘦若腊,众臣荐鲧帝曰试。
    试之九载功不效,遂殛羽山惭而毙。
    禹羞父罪哀且勤,天始以书畀於姒。
    书曰五行水润下,禹得其术因而治。
    凿山疏流浚畎浍,分擘枝派有条理。
    万邦入贡九州宅,生人始免生鳞尾。
    *
    鲧(gǔn)
    殛(jí,此处以流放解)
    畀(bì,给)
    姒(sì)
    畎浍(quǎn kuài,田间小水沟)
    擘(bò,分开)
  • 头像
    我是杜鹃wsdj 楼主
    5-2 22:50
    此一段,欧阳修在引用典故,内容是《尚书·禹贡》以及其它几篇《夏书》或《史迹·夏本纪》内容的总结,即大禹治水的具体内容,其比“诘屈聱牙”的《春秋》还古奥。当尧之时,洪水横流,民无以为食,生活艰难。在众臣的推荐之下,大禹的父亲鲧开始(试)治水,惜九年无功,被流放至羽山,并死在了那里。这里欧阳修用了“惭”字,与《史记》“乃殛鲧于羽山以死”之意已大为不同,是说鲧自己觉得羞惭,其实已经暗含为鲧鸣不平之意。鲧是无功而受罚啊。禹勤勉,继父业,受到天帝的眷顾。“天始以书畀(bì,给)於姒”是说天帝将治理水患的“秘笈”给了大禹(大禹姒姓)。《汉书·五行志》曰:
    “禹治洪水,赐《洛书》,法而陈之,《洪范》是也。”
    大意是说,天帝赐《洛书》于禹,大禹以《洛书》治水。对《洛书》的进一步陈述即是《洪范》。可见,欧阳修诗句中天帝的“书”即为《洛书》。《洪范》为“天地之大法”,对我国古代政治制度史、思想史有重要影响。
    “五行水润下”,是说,水往低处流,这是自然规律。大禹能够治理洪水,就在于遵守了代表自然的金木水火土的五行规律,或说,尊重了自然规律。治理天下,如同治水,要遵守和谐的规律。由治水,映射治理国家,这是我国古代思想史重要的内容。
  • 头像
    我是杜鹃wsdj 楼主
    5-2 22:56
    大禹不但治理了大江大河,而且治好了支流、小河流。于是,将天下分为九州,人民安居乐业。各州按规定向中央政府入贡(《禹贡》中写明了各州的土质等级,贡物,入贡航道。这其实是写明了各地土质适宜的物产,并说明了可航行的水系路线)。至于尾句,则是“微禹,吾其鱼乎”的翻译,语出《春秋》,因为有了大禹,老百姓始免却鱼鳖的命运。
    至此,我们知道,大禹治水的故事,不只是口口相传,妇孺皆知的“三过家门而不入”那样简单,有正史的“深入”记录。其实,在西周的青铜礼器上也有大禹治水的故事,如遂公盨(xǔ)。其出自于遂国,地域在今山东省宁阳、肥城一带,在大汶河畔。

    (遂公盨拓片【1】)
  • 头像
    我是杜鹃wsdj 楼主
    5-2 23:01
    功深德大夏以家,施及三代蒙其利。
    这是中国人祖宗功业荫庇后世的思想来源。治水功大,大禹建立了夏朝,夏朝家天下,子孙相传。商之始祖契佐大禹治水有功而封于商;同样,周人之始祖后稷为农师,中国人的农业之祖,五谷之神,同样是佐大禹治水有功。夏商周俗称为三代,三代奄有天下,在于祖宗功深德大。
    江海淮济洎汉沔,岂不浩渺汪而大。
    收波卷怒畏威德,万古不敢肆凶厉。
    *
    洎(jì,沁河)
    沔(miǎn,古指汉水)
    *
    此亦过渡,天下诸水皆平,铺垫出治理黄河之难。“威德”引出欧阳修的思想,即天下泰平在于德。有鉴于后来的黄河灾重,欧阳修曾借题发挥,撰写奏疏,认为皇帝于德有不到位的地方。自然界出现大灾异,认为是上天对统治者的警示,本也是根植于中国老百姓心中的文化思想,当然,史官也不乏这方面的记录,以对统治者构成心理上的“约束”。
  • 头像
    我是杜鹃wsdj 楼主
    5-2 23:10
    惟兹浊流不可律,历自秦汉尤为害。
    崩坚决壅势益横,斜跳旁出惟其意。
    制之以力不以德,驱民就溺财随弊。
    *
    此言秦汉后河患重。浊流激荡,有摧枯拉朽之势。善决、善淤、善徙,时而横流,时而斜行,时而旁出枝津,时而游荡,人难知河性。但若“制之以力不以德”,反而会使百姓处于危难的境地,导致民穷财尽,财尽,在乎于“弊”。“弊”者,强力治河之谓,即不随水性,不遵守自然规律。强力治河是一种“弊政”。欧阳修不只是在诗中这样写,在对待北流黄河和东流黄河问题上也是这么坚持的(北宋庆历八年 (1048)河决商胡埽,朝廷有黄河北流与东流之争),河决商胡埽后,已过不惑之年的欧阳修以愤青的姿态三次上书,认为让决口后北流的黄河恢复故道东流(故道淤积严重),违背了“润下”之性,即或是大禹复生也办不到。【黄河 古时候曾有北流到渤海湾入海的历史】
    *
    盖闻河源出昆仑,其山上高大无际。
    自高泻下若激箭,一直一曲一千里。
    湍雄冲急乃迸溢,其势不得不然尔。
    *
    此写黄河发源高远,建瓴而下,箭一般激越向前,一泻千里,其“势”使然。“势”是物理学用语,准确!
  • 头像
    我是杜鹃wsdj 楼主
    5-2 23:16
    前岁河怒惊滑民,浸漱洋洋淫不止。
    滑人奔走若锋骇,河伯视之以为戏。
    *
    “滑”,指滑州,在今天的滑县一带。北宋之时,黄河于滑州及附近濮州、澶州一带常有河决,是治河的“核心”地域。“浸漱洋洋淫不止”,一片汪洋,大雨不停。“戏”字之用,知洪水之频,可概见也。
    *
    呀呀怒口缺若门,日啖薪石万万计。
    *
    此一句描写让我颇有感概。时年欧阳修26岁,初步入官场,时任洛阳留守推官。何以知晓黄河决口,可“日啖薪石万万计”呢?我曾在南京科举博物馆看到科举考试殿试第一甲第一名,也就是状元的“制策”考卷,其内容就是关于黄淮运的治理,可见科举时代,那些读四书五经的士子,也须同时准备自己的“经国方略”。作如此思考,则欧阳修熟悉治河用料多寡也就顺理成章了,当时治河,必为国家大事。而欧阳修在巩县观河,可能就是“业务”,而不是观风景。
    为说明“日啖薪石万万计”的正确性,我引几个数字。数字来源于1982年黄河北围堤大抢险,地点在黄河北岸,京广铁路桥附近。“本次抢险,共用柳杂料1500万公斤,石料3万余立方米,铅丝44吨,麻料333吨……一日最高送柳料达80多万公斤。送石料的车辆一日最高为110辆……”【2】
  • 头像
    我是杜鹃wsdj 楼主
    5-2 23:21
    明堂天子圣且神,悼河不仁嗟曰喟。
    河伯素顽不可令,至诚一感惶且畏。
    引流辟易趋故道,闭口不敢烦官吏。
    遵涂率职直东下,咫尺莫可离其次。
    *
    喟(kuì,叹气)
    *
    此几句无非是说皇帝的“圣且神”,河伯为至诚所感而“惶且畏”,河流安澜顺轨。遵涂即遵途,遵循道路之意。“其次”,河流的(固有)轨迹(此句或也可理解为河伯率其下署咫尺不敢离却其“办公处所”)。
    这里有“故道”、“东下”用语,大家知道欧阳修是反对河流恢复东流的。何解?这里有时间节点的问题。写此诗在1033年,河大决于横拢埽北流形成横拢河道在1034年,此前的河道称京东故道。故而1033年之前的河决都在京东故道上,“闭口”也就是堵塞京东故道上的决口。1033年之前也曾河决横拢(如景德元年(1004)河决横拢埽),但未形成横拢河道,这个欧阳修当是知道的,固有“趋故道”之谓。再后来河大决于商胡埽是在1048,这就是历史上黄河的第三次大改道了,黄河进一步北流。相比于更偏北的黄河,横拢河道与京东故道都称东流。欧阳修反对黄河恢复东流,是在1048年之后,他针对的是河决商胡埽事件,因为,他要遵循“书曰五行水润下”的原则。
  • 头像
    我是杜鹃wsdj 楼主
    5-2 23:26
    尔来岁星行一周,民牛饱刍邦羡费。
    滑人居河饮河流,耕河之坝浸河濆。
    嗟河改凶作民福,呜呼明堂圣天子。
    *
    一年来大河安澜,物阜民丰。“滑人……”上、下句该是意思的重复,使意思增强。滑州一带是平原,故下句的“坝”该是平原之意,在如今的西南地区,“坝子”在口语中常能听到,指的就是平原。河渍,疑为“河濆(fén,岸边)”之误,引黄河水灌溉河边土地。
    *
    最后不忘歌颂明堂圣天子,灾患为之除,泽洽民众。

    (马吉明,图片源自网络)
  • 头像
    我是杜鹃wsdj 楼主
    5-2 23:26
    参考文献:
    1. 贺平:《大禹治水与为政以德(代前言)——谈西周豳公盨的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豳公盨 大禹治水与为政以德》, 北京: 线装书局, 2002年,第12-21页。
    2. 温小国 陶利芳, 黄河北围堤大抢险回眸, 《黄河.黄土.黄种人》 2020年第7期50-55,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