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吧
取消
取消
tieba_log
贴吧App 随时随地开启逗比模式
立即打开
tieba_log
贴吧App 更多精彩评论等你互动
立即打开
打开贴吧
跳页弹窗img立即启动
跳页弹窗img立即启动
  • 东风知我欲山行——东坡经典诗作整理(按编年)
    头像
    AQUA 9
    2020-11-6
    只看楼主
    是楼主两年前《东坡经典词作整理》的续贴,与诸君共赏。
    ————————————————————
    参考:《宋诗鉴赏辞典》,度娘百科(如果有其它资料会另外标注)
    (依旧是不定期更新,尽量会每天更新一首诗
    124
  • 头像
    AQUA 9 楼主
    2020-11-6
    ♢嘉佑年间(1056年9月~1063年)
  • 头像
    AQUA 9 楼主
    2020-11-7
    【辛丑十一月十九日既与子由别于郑州西门之外,马上赋诗一篇寄之】
    不饮胡为醉兀兀,此心已逐归鞍发。
    归人犹自念庭帏,今我何以慰寂寞。
    登高回首坡垅隔,但见乌帽出复没。
    苦寒念尔衣裘薄,独骑瘦马踏残月。
    路人行歌居人乐,童仆怪我苦凄恻。
    亦知人生要有别,但恐岁月去飘忽。
    寒灯相对记畴昔,夜雨何时听萧瑟?
    君知此意不可忘,慎勿苦爱高官职。
    ————————————————————
    1、胡为:即“何为”。
    2、兀兀:昏沉貌。
    3、庭帏:李善注:“庭帏,亲之所居。”多用以指父母,此处指苏洵。
    4、寒灯相对记畴昔,夜雨何时听萧瑟:(自注)“尝有‘夜雨对床’之言,故云尔。”嘉佑六年秋他们兄弟应制科试,寓居怀远驿时,一夜风雨并作,读韦应物诗,有感于即将远离,于是相约早退,“为闲居之乐”。
    ————————————————————
    《宋史·苏辙传》称美苏轼兄弟的情谊说:“患难之中,友爱弥笃,无少怨尤,近古罕见。”他们兄弟一生写了很多抒发手足之情的著名诗篇,这是苏轼所写的最早的一篇。
    嘉佑六年(1061),苏轼和苏辙同举制科入等。苏轼被命为凤翔(今属陕西)签判,苏辙则要求留京侍父,在这之前,他们兄弟一直生活在一起,“未尝一日相舍”。苏轼赴凤翔任,是他们第一次远别。苏辙送兄赴任,送了一程又一程,一直送到离京城一百四十里的郑州西门外,苏轼写下了这首抒发离愁别恨的名篇。
    苏轼这篇七古,在用韵上不甚严格,但这并未妨碍它为历代读者所激赏。其原因就在于感情真挚,摹写入微,行文跌宕,收转自如,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正如汪师韩所评:“起句突兀有意味,前叙既别之深情,后忆昔年之旧约。…‘亦知人生要有别’,转进一层,曲折遒宕。轼是年甫二十六,而诗格老成如是!”(《苏诗选评笺释》卷一)
    (曾枣庄)
  • 头像
    AQUA 9 楼主
    2020-11-8
    初仕凤翔(1061~1064)
    凤翔是苏轼诗歌创作十分重要的一个时期。诗人出入仕途,踌躇满志,此间诗作,虽仍有较多的唱和之作,诗歌却不再仅仅是交际应酬的工具,而主要成为苏轼抒发胸襟、表情达意的方式。如果把南行诗看作青年苏轼诗歌创作的一次集中练笔,那么,凤翔诗则显示出苏轼诗歌创作的初步成熟,是苏轼诗歌风格和个性初步确立的时期。
    以一首观之,凤翔诗已有忽纵忽敛之势;以整体观之,凤翔诗作尚处于敛而未纵之时。毕竟,凤翔时期的诗人只是羽翼乍丰,鸢飞鱼跃、天马骋空的诗歌创作的自由境界尚待来日。
    (张文利 中国社科院)
  • 头像
    AQUA 9 楼主
    2020-11-8
    【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
    1、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苏辙《怀渑池寄子瞻兄》自注:“昔与子瞻应举,过宿县中寺舍,题老僧奉闲之壁。”古代僧人死后,以塔葬其骨灰。
    2、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苏轼自注“往岁,马死于二陵,骑驴至渑池。”二陵即河南省渑池之西的崤山。
    ————————————————————
    仁宗嘉佑六年(1061),苏轼出任凤翔府(今属陕西)签判,其弟苏辙送他到郑州,然后返回京城开封,寄给他一首诗,题为《怀渑池寄子瞻兄》:
    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雪泥。
    归骑还寻大梁陌,行人已度古崤西。
    曾为县吏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题。
    遥想独游佳味少,无方骓马但鸣嘶。
    苏轼和了这首诗,完全依照苏辙的原韵。
    苏辙十九岁时,曾被委为渑池县主簿,但未到任就中了进士(《怀渑池寄子瞻兄》自注:“辙曾为此县主簿,未赴而中第。”),因此他对渑池有一种特殊的感情。他在寄给哥哥的诗中就说:“曾为县吏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题。”很有怀旧之情。所以苏轼此诗开头四句就发表了一段议论。
    就一个人来说,或是为了谋生,或是为了读书、应举、做官,东奔西走。像什么呢?像一只鸿雁。那鸿雁或是到南方过冬,或是回北方生养,来来去去。脚爪踏在雪泥之上,无非偶然留下指爪的痕迹,转眼它又飞走了;至于那留下的痕迹,它哪能记着啊;何况,痕迹又是很快会消失的。
    这一段带有哲理性的议论,苏轼将其用四句诗概括起来,形象生动,寄意深沉,因此很快就传扬开了。此后,“雪泥鸿爪”便成了惯用的成语。
    但这四句诗之所以受到广大读者欣赏,还不仅因其中所含的理趣;从艺术技巧来说,也是使人倾倒佩服的。纪晓岚评:“前四句单行入律,唐人旧格;而意境恣逸,则东坡之本色。”所谓“单行入律”,就是打破律诗三四句意思与格律均两两相对的限制,变成似对仗而又不对仗,换句话来说,文字是对仗的,意思却不是两两相对。比如崔颢《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就是这种格式,他是完全不理会对仗的。王维的《敕赐百官樱桃》:“芙蓉阙下会千官,紫禁朱樱出上兰。总是寝园春荐后,非关御苑鸟含残。”第二联在文字上是对仗,意思却是承上而下,这也是“单行入律”。苏轼的“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从文字看,也是对仗,但那意思则是承上直说下去,所以也是“单行入律”。因为若是不运用这种格式,整个意思就难以圆满表达,而且行文气势也因此大受影响,所以非要打破不可。打破原来的束缚,顺着自己要发挥的议论直写下去,就能圆满透达,纵横恣肆,显出行文的气势思想的透辟。不是格律限制了我,而是我来驱遣格律了。这正是苏轼本领高强之处。
    下面四句诗应和弟弟诗中的怀旧之情。“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这两句,既是暗暗回应了“雪泥鸿爪”的意思,也回答了苏辙原作“旧宿僧房壁共题”的怀旧。可见人的一生,偶然留下痕迹,随时变灭,也是一种自然规律,是没有必要过分怀念的。
    最后,苏轼提起一件往事,又可以看出他的人生态度。他说:子由,你还记得吗?那一年,我和你路过崤山,在二陵之间颠颠簸簸走着,不料骑得马累死了,只好改赁了驴子。那时路又长,人又乏,那跛驴子不停地叫着。这种情形,你可还记得?
    仔细看来,这两句其实不是怀旧,而是希望他弟弟珍惜现在,开拓将来。内里的潜台词是这样:从前我们兄弟二人经历过不少艰难困苦,如今彼此都中了进士,前途光明,同往日大不相同了。那些往事何必去怀念他,既使是怀念,也无非要鞭策自己奋发向前罢了。我想这层意思,他弟弟是看得懂的。
    这首诗是苏轼的名作,从中可以看出他早年对人生的态度与思考。总体来说这种思考是积极的,让人窥见苏轼后来处在颠沛之中的乐观精神的底蕴。
    (刘逸生)
  • 头像
    AQUA 9 楼主
    2020-11-8
    【石鼓歌】
    冬十二月岁辛丑, 我初从政见鲁叟。
    旧闻石鼓今见之, 文字郁律蛟蛇走。
    细观初以指画肚, 欲读嗟如箝(qián)在口。
    韩公好古生已迟, 我今况又百年后!
    强寻偏旁推点画, 时得一二遗八九。
    “我车既攻马亦同”, “其鱼维鱮(xù)贯之柳”。
    古器纵横犹识鼎, 众星错落仅名斗。
    模糊半已隐瘢胝(bān zhī), 诘曲犹能辨跟肘。
    娟娟缺月隐云雾, 濯濯嘉禾秀稂莠(láng yǒu)。
    漂流百战偶然存, 独立千载谁与友?
    上追轩、颉相唯诺, 下揖冰、斯同鷇鹁(kòu bó)。
    忆昔周宣歌《鸿雁》, 当时籀(zhòu)史变蝌蚪。
    厌乱人方思圣贤, 中兴天为生耆耈(qí gǒu)。
    东征徐虏阚虓(kàn xiāo)虎, 北伏犬戎随指嗾(sǒu)。
    象胥杂沓贡狼鹿, 方、召联翩赐圭卣(yǒu)。
    遂因鼓鼙(pí)思将帅, 岂为考击烦矇瞍(méng sǒu)。
    何人作颂比《嵩高》? 万古斯文齐岣嵝(ɡǒu lǒu)。
    勋劳至大不矜伐, 文、武未远犹忠厚。
    欲寻年岁无甲乙, 岂有名字记谁某。
    自从周衰更七国, 竟使秦人有九有。
    扫除诗书诵法律, 投弃俎(zǔ)豆陈鞭杻(chǒu)。
    当年何人佐祖龙? 上蔡公子牵黄狗。
    登山刻石颂功烈,后者无继前无偶。
    皆云皇帝巡四国, 烹灭强暴救黔首。
    六经既已委灰尘, 此鼓亦当遭击掊(pǒu)。
    传闻九鼎沦泗上, 欲使万夫沉水取。
    暴君纵欲穷人力, 神物义不污秦垢。
    是时石鼓何处避? 无乃天工令鬼守。
    兴亡百变物自闲, 富贵一朝名不朽。
    细思物理坐叹息, 人生安得如汝寿!
  • 头像
    AQUA 9 楼主
    2020-11-8
    ————————————————————
    石鼓:战国时的秦刻石(一说为周宣王时制),唐代在今陕西省凤翔县发现,共有十个,每个石鼓上刻着一篇有韵的文章,这就是石鼓文,是中国最早的石刻文字,其内容记述出塞丞塑壁三亘随猎等情状,是用大篆体写成的。
    1、辛丑:指宋仁宗嘉祐六年(1061年)。鲁叟(sǒu):指孔子。
    2、郁律:屈曲的样子。
    3、画肚:据说唐代书法家虞世南学书法时,常用手指在腹上划写。
    4、韩公好古生已迟, 我今况又百年后:昔韩愈作《石鼓歌》,有“嗟予好古生苦晚,对此涕泪双滂沱”之句。
    5、“我车既攻马亦同”, “其鱼维鱮贯之柳”:原注云:“我车既攻,我马既同”,又云:“其鱼维何?维鱮维鲤。何以贯之?维杨与柳。”“唯此六句可读,余多不可通。”
    6、模糊半已隐瘢胝, 诘曲犹能辨跟肘:言其没者,斑驳漫漶,如瘢疤如胼胝,而残笔依稀。瘢(bān):疮伤好了之后皮肤留下的斑。胝:胼胝(pián zhī),即“趼子”,手掌或脚掌上因劳动或走路等摩擦而生成的硬皮。诘曲:屈曲,曲折。跟肘:脚跟和手肘。
    7、娟娟:姣好的样子。濯濯:形容山上光秃秃的,没有树木。此处指遍地是莠草而没有禾苗。稂莠:意思为稂和莠,都是形状像禾苗而妨害禾苗生长的杂草。
    8、上追轩、颉相唯诺, 下揖冰、斯同:指石鼓的大篆书体,上与黄帝、仓颉的古文奇字分庭抗礼,下则哺育李斯、李阳冰的小篆,光前裕后。唯诺,互相应答之声。
    9、周宣:周宣王。鸿雁:《诗经·小雅》篇名,旧注说《鸿雁》一篇是歌颂周宣王使离散的百姓能够安居乐业的政绩的。籀(zhòu)史:指周宣王时的史籀,史籀作大篆,俗称蝌蚪文。
    10、生耆耈(qígǒu):使老年人得以安生。
    11、徐虏(lǔ):指春秋时东方的诸侯小国徐国。阚虓(kàn xiāo):形容吼叫。犬戎:春秋时西北方少数民族。随指嗾(sǒu):使其服贴,听从指挥。
    12、象胥:周代官名,执掌各方少数民族。杂沓:指各方来进贡的少数民族纷纷而至。方召:方叔、召虎,周宣王时大臣,曾先后出征,建立战功,为宣王所赏识。圭:玉制手版。卣(yǒu):铜制酒器。联翩:连续不断,前后相接。
    13、鼓鼙(pí):擂动战鼓。《礼记·乐记》:“君子听鼓鼙之声,则思将帅之臣。”考击:敲击,指敲打乐器。蒙叟:指盲人乐师。
    14、嵩高:《诗经·大雅》篇名,颂扬周宣王功高如嵩山。斯文:指石鼓文。岣嵝(gǒulǒu):衡山的主峰,相传大禹在此得到金简玉书。
    15、矜(jīn)伐:夸矜,骄傲。文、武未远:指周宣王距离周文王、武王时代不远。
    16、有,通“域”,此指秦国统一天下。
    17、扫除诗书:指秦始皇焚烧天下之书事。诵法律:指实行严酷的法律统治。俎(zǔ)豆:古代祭祀用的器具。陈鞭杻:陈列刑具。杻,手铐。后句指秦朝抛弃礼仪文治,而施用严刑处罚。
    18、上蔡公子:指李斯。李斯为楚国上蔡人,辅佐秦始皇统一六国。秦二世时被腰斩于咸阳之市。临刑时,回头对儿子说:“我想与你一起牵着黄狗,出上蔡城门狩猎,能办得到吗?”(见《史记·李斯列传》)。
    19、登山刻石: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不断巡行各地,到处刻石勒铭,夸示其功绩。
    20、四国:秦始皇登上邹峄、琅琊、之罘、碣石诸山,此四处地方春秋战国时分属邹、齐、鲁、燕四国。黔(qián)首:指老百姓。秦始皇登之罘山刻石,辞中有“烹灭强暴,振救黔首”之句。
    21、六经:指《诗》、《书》、《易》、《礼》、《春秋》、《乐》。《乐》经今已佚。委灰尘:指被秦始皇焚毁。击掊(pǒu):击破。
    22、九鼎:相传大禹所铸,象征九州之地,历代相传,奉为传家宝,后沉于泗水。《史记·秦始皇本纪》:“始皇还,过彭城,斋戒祷祠,欲出周鼎泗水,使千人没水求之,弗得。”下文“神物”也指九鼎。
    23、污秦垢:染上秦国的污垢。
    24、无乃:莫非。天工:造化的功能。
    25、物理:事物之道理。
  • 头像
    AQUA 9 楼主
    2020-11-8
    ————————————————————
    嘉祐六年(1061)十二月,苏轼初登仕途,签判凤翔(今属陕西)。览古兴怀,作《凤翔八观》八首,诗序中有“悲世悼俗,自伤不见古人,而欲一观其遗迹”的说法。《石鼓歌》是这一组诗的第一首。
    本诗可分为五段:第一段四句,点出见到石鼓文的时间和地点;第二段十八句,写所见石鼓文的情状,作者历叙辫认过程,先叙难认、难读,次叙经仔细推寻,再叙其徐部分残缺难于辨认;第三段十六句,追叙石鼓原委,认为是周宣王时器物,又叙石鼓文乃歌颂其功德而作;第四段十八句首揭秦暴政,次刺秦始皇刻石纪己功,以此为衬,说明石鼓“勋大不伐”,义不受秦污,从而赞颂其高洁,而这正是此段主旨;末四句为末段,写由于石鼓独存而引发的思考,探讨“物理”,其中最突出的是朝代兴亡的道理。
    此诗结构严谨,气逸笔健,波澜迭起,篇末余味不尽。运用多种比喻,状难状之物,栩栩如生。
    (名家评价)
    纪昀:“精悍之气,殆驾昌黎而上之,摹写入微。”
    方东树《昭昧詹言》:“韩、苏《石鼓》,自然奇伟。东坡《石鼓》,飞动奇纵,有不可一世之慨。”
    赵翼:“形容处沉着有力。”
    高步瀛:“此苏诗之极整束者,句句排偶,而俊逸之气自不可掩。”
  • 头像
    AQUA 9 楼主
    2020-11-8
    【王维吴道子画】
    何处访吴画?普门与开元。
    开元有东塔,摩诘留手痕。
    吾观画品中,莫如二子尊。
    道子实雄放,浩如海波翻。
    当其下手风雨快,笔所未到气已吞。
    亭亭双林间,彩晕扶桑暾(tūn)。
    中有至人谈寂灭,悟者悲涕迷者手自扪。
    蛮君鬼伯千万万,相排竞进头如鼋(yuán)。
    摩诘本诗老,佩芷袭芳荪(sūn)。
    今观此壁画,亦若其诗清且敦。
    祇园弟子尽鹤骨,心如死灰不复温。
    门前两丛竹,雪节贯霜根。
    交柯乱叶动无数,一一皆可寻其源。
    吴生虽妙绝,犹以画工论。
    摩诘得之于象外,有如仙翮(hé)谢笼樊。
    吾观二子皆神俊,又于维也敛衽无间言。
  • 头像
    AQUA 9 楼主
    2020-11-8
    ————————————————————
    王维:字摩诘,参禅悟理,学庄信道,以五言诗著称,且精通书、画、音乐等,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
    吴道子:又名道玄,曾任唐玄宗的宫廷画师,时称“画圣”,擅佛道、神鬼、人物、山水、鸟兽、草木、楼阁等,尤精于佛道、人物,长于壁画创作。
    1、普门、开元:即普门寺和开元寺,都在凤翔。吴道子在两寺画有佛像,王维在开元寺画有墨竹。
    2、画品:画的品格、品评。
    3、双林:吴道子画中所画的两株娑罗树。佛灭之前,曾在天竺国拘尸那城娑罗双林下说法。
    4、彩晕:佛头上的彩色光圈。扶桑:古代神话中的日出之处。暾:太阳升起发出的光芒。
    5、至人:至高无上的人,指释迦牟尼佛。寂灭:佛家语,“涅槃”的意译,意谓超脱世间入于不生不灭之境。手自扪:以手捶胸。
    6、蛮君鬼伯千万万,相排竞进头如鼋(yuán):蛮君,天竺国的君王。《释迦谱》载释迦涅槃时,自“一恒河沙菩萨摩诃萨”,以至“一亿恒河沙贪色鬼魅,百亿恒河沙天诸婇女,千亿恒河沙诸地鬼王,十万亿恒河沙诸天王及四天王等”纷纷前来听说法。鼋(yuán):一种大鳖,此处形容信徒众头攒聚、伸长。
    7、佩芷(zhǐ)袭芳荪(sūn):佩、袭,穿戴。芷、荪,香草。这是以美人佩带香草的形象来形容王维的诗风。
    8、祇(qí)园:佛教胜地之一。释迦牟尼在此居住说法二十五年。心如死灰:《庄子·齐物论》:“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此处指佛门弟子六根清净断绝尘念,内心孤寂。
    9、画工:指重视艺术技巧。
    11、有如仙翮(hé)谢笼樊:摩诘画突破形似而获得神似,犹如鸟飞离樊笼。翮(hé),鸟翎的茎或鸟翅,即指鸟。谢,离开。
    12、敛衽(rèn):收拢衣襟,对尊长表示敬意的样子。无间(jiàn)言:没有缺点可言,完全赞同。
  • 头像
    AQUA 9 楼主
    2020-11-8
    ————————————————————
    这首诗,是组诗《凤翔八观》之三,写于宋仁宗嘉祐六年(1061)苏轼作凤翔府签判时,时年二十六岁。王维与吴道子并为唐开元、天宝年间的名画家,凤翔的普门与开元二寺的壁间,俱有二人的佛教画,诗人于游观二寺时见到王、吴二人的画,便写下这首诗。
    诗作表达了对王、吴二人绘画艺术的观感及评价,也体现了诗人自己的独到见解。如尾六句,对吴画评为“妙绝”,是对吴画中听众情态毕现形象的品题,而“妙绝”仅在迹象,只是画工的高艺。诗人认为王画“得之于象外”,如神鸟之离绝樊笼,超脱于形迹之外,精神自然悠远,于是衷心佩服,觉得无所不足。这里也体现了诗人美学理想的又一个方面。他在《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中说:“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又说:“瘦竹如幽人,幽花如处女。”认为绘画不能但求形似,正如赋诗不能只停在所赋事物的表面,而要在形迹之外,使人在精神上得到启发,有所感受。瘦竹、幽花与幽人、处女,物类的质性迥异,而从瘦竹感到幽人的韵致,从幽花如见处女的姿态,俱是摄取象外的精神,意味便觉无穷。这种脱略形迹、追求象外意境的美学思想,长期影响我国文人画的创作,形成我国绘画艺术独具的风貌。
    在体裁上,这是一首七言古体。七古与五古同是在创作上极少拘束的,而七言长古更宜于纵情驰骋,在章法结构及气势节奏各方面更可变化无方,臻于奇妙之境。李、杜之后,中唐唯韩愈可以接武,有不少佳作,再后就很寥落。苏轼的七言长古名篇迭出,成就之高,足与李、杜、韩相抗衡,这篇《王维吴道子画》即为其早年意气骏发之作,无论是在章法的分合有致还是在韵律的谐美雄健上,这首诗都是不易多得的佳作。
    (胡国瑞)
  • 头像
    AQUA 9 楼主
    2020-11-8
    唐 吴道子《释迦降生图(局部)》
  • 头像
    AQUA 9 楼主
    2020-11-8
    王维《雪溪图》(相传为摩诘唯一的传世画作,现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 头像
    AQUA 9 楼主
    2020-11-9
    【真兴寺阁 】
    山川与城郭,漠漠同一形;
    市人与鸦鹊,浩浩同一声。
    此阁几何高?何人之所营?
    侧身送落日,引手攀飞星。
    当年王中令,斫(zhuó)木南山赪(chēng)。
    写真留阁下,铁面眼有棱。
    身强八九尺,与阁两峥嵘。
    古人虽暴恣(zì),作事令世惊。
    登者尚呀喘,作者何以胜?
    曷(hé)不观此阁,其人勇且英。
    ————————————————————
    1、浩浩:旷远貌。首四句意为登临阁上,但觉山川城郭,冥冥漠漠,仿佛同为一个形体。世人纷杂的声音,和鸦鸣鹊噪,浩浩茫茫,混合为同一的声音。化用杜甫《同诸公登慈恩寺塔》诗:“秦山忽破碎,泾渭不可求;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句意,但意象有所扩大。显示凭高纵目,所见各类形态,旷远微茫;所闻的种种音响,也难以辨别的景况。
    2、当年王中令,斫(zhuó)木南山赪(chēng):当年本朝初期王彦超将军,以凤翔节度使加中书令的身份,驻节凤翔府,曾经斫木于州南的赭山,建成此阁。“王中令”,即王中书令的简称。赪,赭色,这里指赭色的山。
    3、写真:画像。
    4、末尾“古人虽暴恣”等六句:为作者所感。有些古人(包括诗里的王中令),其人虽说恣睢暴戾不足称道,但他们所作之事,也使世人为之惊奇。即以此阁而论,登者尚且感到惊讶吁喘,不知道建阁之人,具有何种胆量,竟能泰然胜任。结尾“曷不观此阁,其人勇且英。”作者更加强语气说:君如不信,何不观看此阁,则知王中令者,亦为勇猛英杰之辈,是不能拿一般的武人来看待他的。
    ————————————————————
    这篇五言古诗作于仁宗嘉祐六年(1061),为《凤翔八观》中的一篇。真兴寺阁在凤翔城中,高十余丈,宋初节度使王彦超建(据《凤翔志》)。
    全诗饶有俊爽高迈之气,写阁写人,都用生动形象的词采。作此诗时,作者年方廿六岁,豪迈英爽,正是壮岁作品的特征。陈衍(石遗)评此诗说:“此坡公五古之以健胜者。”(《宋诗精华录》)可谓确评。
    (马祖熙)
  • 头像
    曾湿西湖雨 12
    2020-11-9
    是新帖诶!已收藏
  • 头像
    AQUA 9 楼主
    2020-11-10
    岁晚相与馈问,为“馈岁”;酒食相邀,呼为“别岁”;至除夜,达旦不眠,为“守岁”。蜀之风俗如是。余官于岐下,岁暮思归而不可得,故为此三诗以寄子由
    【馈岁】
    农功各已收,岁事得相佐。
    为欢恐无及,假物不论货。
    山川随出产,贫富称小大。
    置盘巨鲤横,发笼双兔卧。
    富人事华靡,彩绣光翻座。
    贫者愧不能,微挚(zhì)出舂(chōng)磨。
    官居故人少,里巷佳节过。
    亦欲举乡风,独唱无人和。
    ————————————————————
    馈岁:北宋时,年底人们互赠礼物,称为『馈岁』。苏轼有《馈岁》诗。南宋周密《武林旧事》载:一入腊月后,路上便可见挑担者送酒肉。称为『送年盘』。不计送多少,主要在表示祝贺。
    ————————————————————
    这是苏轼嘉祐七年冬末写的三首有名的风俗诗。嘉祐六年(1061),苏轼应制科入三等,以“将仕郎大理寺评事签书节度判官厅公事”,十一月至凤翔(治所在今陕西凤翔)。知府宋选对苏轼十分关心爱护。苏轼公事之暇,可以纵观附近的名胜古迹,留下了有名的《凤翔八观》诗。这年苏辙授商州(治所在今陕西商洛)军事推官。官告未下,苏辙要求留在京师侍奉父亲,第二年获准。苏轼一人在凤翔,遇到年终,想回汴京和父亲弟弟团聚而不可得,回想故乡岁暮的淳朴风俗,就写这三首诗寄给弟弟(子由),以抒发思念之情。
    《馈岁》全诗十六句,在结构上可以分为三节。
    前四句为第一节,交代馈岁风俗的依据。一年农事,互相帮助,现在大功已成,终年劳苦,岁暮余暇,稍纵即逝,所以不计货贝,以物相馈,免生“为欢无及”之悔。“假物不论货”紧起下文。
    第二节八句,举出馈岁之礼,各随方物财力。(“山川随出产,贫富称小大”)总领下六句的分说:“置盘”二句顶“山川”说;“富人”四句就“贫富”说。盘鲤、笼兔;富家的彩绣耀眼,贫家的“微挚”(“挚”同“贽”,礼品)“舂磨”(指粮食加工的粉糕等),使人仿佛置身于络绎往来的岁暮馈送队伍中,这是一幅精彩的风俗画。
    未着议论,自有赞美故乡风俗醇厚的意味。不言思家,而在佳节期间,歌颂故乡习俗,叹无人共举乡风,一种无法遏止的思乡之情自然流于言外。
    《馈岁》着重对比以见意抒情。前面十二句乡风之淳美,和后四句官居之冷落是一大对比。语句既形象又凝练,并且除结尾两句外,全为对偶句,在苏轼早期五古中,这是极精心刻画之作。
  • 头像
    AQUA 9 楼主
    2020-11-10
    【别岁】
    故人适千里,临别尚迟迟。
    人行犹可复,岁行那可追!
    问岁安所之?远在天一涯。
    已逐东流水,赴海归无时。
    东邻酒初熟,西舍豕(shǐ)亦肥。
    且为一日欢,慰此穷年悲。
    勿嗟旧岁别,行与新岁辞。
    去去勿回顾,还君老与衰。
    ————————————————————
    《别岁》从别字着眼,十六句,四句一节。第一节用故人之别引出别岁来。故人离别,即使远去千里,还有再见的机会,但临别时总还有迟迟不忍别的情意。而“岁”却一去不可复追,临别更应郑重对待,这就说明“别岁”的风俗非常必要。作者在这里没有直接写风俗,却就“岁行那可追”一句逼出下面四句,章法上作一顿挫,把惜别之情写得淋漓尽致。这第二节多化用古诗乐府的成句,如《古诗十九首》:“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后世的诗人,也有很多类似的感慨。如李白诗:“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白居易诗:“去复去兮如长河,东流赴海无回波。”苏轼也无疑是受到这些诗句的影响,而他却用极平易的语言,表达得恰如其分。这第二节既是承上节末句,把与岁月之别写得如此感慨深沉,又为下节正面写“别岁”的欢饮蓄势。
    第三节正面写别岁会饮的场面。东邻、西舍、酒熟、豕肥是互文见义,遥应首篇“农功各已收”句;而写欢饮一点即收,和前首“为欢恐无及”呼应。三句写热闹欢饮,末句却一落千丈,拍回上两节的无可奈何心情。别岁之意交代完毕之后,好像题意已尽,忽然又从今岁感念明岁,和一、二两节呼应,使感慨更加深沉。犹之图画,层峦叠嶂,使人有丘壑无尽之感。“山重水复疑无路”之时,忽出新意,意虽酸辛,语却略带幽默,这是苏诗后来的一大特色。
    这首诗一方面反映出苏轼青年时代学习汉魏古诗的语言气息;另一方面立意遣辞也有他本身的风格,不像在七言古诗里那样笔锋犀利,才气逼人,常常一泻无余,说得太透太尽,而是才情内敛,耐人咀嚼回味。
  • 头像
    AQUA 9 楼主
    2020-11-10
    【守岁】
    欲知垂尽岁,有似赴壑蛇。
    修鳞半已没,去意谁能遮?
    况欲系其尾,虽勤知奈何!
    儿童强(qiǎng)不睡,相守夜讙(huān)哗。
    晨鸡且勿唱,更鼓畏添挝(zhuā)。
    坐久灯烬落,起看北斗斜。
    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
    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
    ————————————————————
    1、垂尽:快要结束。壑(hè):山谷。
    2、修鳞:指长蛇的身躯。
    强(qiǎng):勉强。
    3、讙(huān):同“欢”。哗:一作“喧”。
    4、挝(zhuā):击,敲打,此处指更鼓声。
    5、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 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过了今夜难道就没有明年了吗?时间还是有的,但可怕是浪费光阴,虚度年华。努力抓紧今夜,这样才是可赞赏的啊。
    ————————————————————
    最后一首《守岁》也是十六句,可以分为三节。前六句联系上首《别岁》,用生动的比喻说明守岁无益,从反面入题,与前二首又别。这个比喻不但形象生动,而且辰龙巳蛇,以蛇比岁,不是泛泛设喻:到了除夕,已经是末梢了,倒拔蛇已不大可能,何况只抓尾巴梢,哪里能系得住呢?以这样六句开头,好像这个风俗无道理。要写守岁,先写守不住,不必守,这是欲擒先纵,使文字多波澜的手法。
    中间六句写守岁的情景。一个“强”字写出儿童过除夕的特点。明明瞌睡,却还要勉强欢闹。这两句仍然回味故乡风俗,不是东坡在凤翔时的情景。这年东坡虚龄才二十七岁,膝下只有一子苏迈,虚龄五岁,不可能有这两句所写的场景。“晨鸡”二句写守岁时心理状态入细,“坐久”两句写守岁的情景逼真。这两句主要是指大人守岁说的。纪昀很欣赏这十个字,说是“真景”。实际上这是人人守岁都有过的感受,他能不费力地写出来,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格外亲切。
    最后四句为一节,与篇首第一节对照,表明守岁有理,应该爱惜将逝的时光,正面交代应该守岁到除夕尽头。“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字面上虽然用白居易“犹有夸张少年处”,但意在勉励子由。子由在京师侍奉父亲,苏轼希望两地守岁,共惜年华,言外有互勉之意。赵克宜评此十字说:“一结‘守’字,精神迸出,非徒作无聊自慰语也。”意思就是说,这个结尾,有积极奋发的意味在内,使全诗精神斗然振起,不是无可奈何聊以自慰。这个评语是有见地的。
  • 头像
    AQUA 9 楼主
    2020-11-10
    三首诗如题前之序所说是一组,每首也都是十六句。古人讲究章法,写组诗既要注意各首间的有机联系,又要注意几首的写法不可雷同,要各有不同的入题、展开、收束的方式。杜甫的《羌村三首》就是范例。这三首诗虽然都是八韵,都写岁暮乡俗,但虚实开合,变化各异。第一首全用赋体,对比见意。语句凝练,多用偶句,实写多,虚写少。第二首先用故人之别衬出别岁之情,一变《馈岁》之对偶,而多化用成句,散行见意。从题前写到题后,由今岁(旧岁)引到来岁(新岁),正面占的比例少,可以说虚多实少。第三首先用六句以比喻反面入题,和前两首都不相同。中段用六句正面实写守岁情景。虚实相间。末四句大起大落,收束全诗。
    东坡七古才气横溢,早年五古却法度谨严,语言洗练,不枝不蔓。这三首诗可以作为早年短古的代表。
    (周本淳)
  • 头像
    AQUA 9 楼主
    2020-11-11
    【和董传留别】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厌伴老儒烹瓠(hù)叶,强随举子踏槐花。
    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
    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
    ————————————————————
    1、董传:字至和,洛阳(今属河南)人。曾在凤翔与苏轼交游。
    2、粗缯:粗制的丝织品。大布:古指麻制粗布。裹:经历。生涯:人生的境遇过程。语本《庄子·养生主》:“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3、诗书:原指《诗经》和《尚书》。此泛指书籍。
    4、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这两句是说董传的志向,不甘心过贫苦的日子,希望通过科举出人头地。瓠叶:《诗经·小雅》的篇名。根据诗序:瓠叶,大夫刺幽王也。或以为燕饮之诗。首章二句为:幡幡瓠叶,采之亨之。踏槐花:唐代有“槐花黄,举子忙”俗语,槐花落时,也就是举子应试的时间了,后因称参加科举考试为“踏槐花”。
    5、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意思是董传虽不能像孟郊那样骑马看花,但却有机会被那“选婿车”包围,让自己眼花缭乱。这两句诗是苏轼鼓励董传的话,有钱没钱不是问题,考中才是硬道理,那时什么都会有。
    囊空:唐杜甫《空囊》诗:“囊空恐羞涩,留得一钱看。”寻春马:引用孟郊《登科后》诗:“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择婿车:此指官贾家之千金美女所座之马车,游街以示择佳婿。唐代进士放榜,例于曲江亭设宴。其日,公卿家倾城纵观,高车宝马,于此选取佳婿。
    8、得意:即“春风得意”,意谓黄榜得中。唐赵氏《闻夫杜羔登第》诗:“良人得意正年少,今夜醉眠何处楼。”世俗:社会上流传的风俗习惯。诏黄:即诏书,诏书用黄纸书写,故称。
    尾联两句,苏轼希冀董传能够有朝一日,可以金榜题名,扬眉吐气,以夸世俗。苏轼写到这里,似乎完全忘记了此诗开头的“腹有诗书气自华”,剩下的就只有对一个不得意书生的一点祝福了
    ————————————————————
    《和董传留别》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由凤翔府回到长安时所作的一首七律。苏轼在凤翔府任职时,董传曾与苏轼相从,当时董传生活贫困,衣衫朴素,但饱读诗书,满腹经纶,平凡的衣着掩盖不住他乐观向上的精神风骨。苏轼在诗中一面称许了董传的志向,同时预祝他黄榜得中。全诗巧于用典,蕴藉含蓄。其中“腹有诗书气自华”一句,广为传诵,脍炙人口。
    (诗本自曾枣庄主编《三苏全书》)
  • 头像
    AQUA 9 楼主
    2020-11-12
    ♢熙宁年间(1068年~1077年)
  • 头像
    AQUA 9 楼主
    2020-11-12
    熙宁二年,王安石参加政事并主持变法。苏轼因上书谈论新法弊病,在政治上遇到最初的挫折。他外任杭州、密州、徐州,在此八年间作诗六百余首,这是苏轼诗歌创作的丰收时期,是他创作的高峰,也是他诗歌艺术风格的成熟期。
    苏轼是一位政治思想活跃、热爱自然的浪漫主义抒情诗人。就题材而言,熙宁时期苏诗的成就主要在政治诗和山水诗方面。这两方面创作的数量之多、名篇之众、艺术成就之高皆为其它时期所难以企及,而且许多短小活泼、清新快意的抒情小诗也为熙宁时期的诗作生色不少。就艺术风格而言,熙宁时期继续凤翔时期开始形成的豪放恣肆,并且对此大大地进行了丰富与发展。
    (包宇 天津师范大学)
  • 头像
    AQUA 9 楼主
    2020-11-12
    通判杭州(1071~1074)
  • 头像
    AQUA 9 楼主
    2020-11-12
    【游金山寺】
    我家江水初发源, 宦游直送江入海。
    闻道潮头一丈高, 天寒尚有沙痕在。
    中泠(líng)南畔石盘陀, 古来出没随涛波。
    试登绝顶望乡国, 江南江北青山多。
    羁愁畏晚寻归楫, 山僧苦留看落日。
    微风万顷靴文细, 断霞半空鱼尾赤。
    是时江月初生魄, 二更月落天深黑。
    江心似有炬火明, 飞焰照山栖鸟惊。
    怅然归卧心莫识, 非鬼非人竟何物?
    江山如此不归山, 江神见怪警我顽。
    我谢江神岂得已, 有田不归如江水!
    ————————————————————
    金山寺:今位于江苏镇江西北的长江边的金山上,原名龙游寺,又名泽心寺、江天寺。天禧初,宋真宗梦游此寺,乃赐名金山寺,“为诸禅刹之冠”,殿宇巍峨,佛像庄严,文物既富,名胜众多。唐、宋时期金山远在江中,明以后江水北移,始成陆地。
    1、我家江水初发源, 宦游直送江入海:古人认为长江的源头是岷山,苏轼的家乡眉山正在岷江边。镇江一带的江面较宽,古称海门,所以说“直送江入海”。
    2、闻道潮头一丈高, 天寒尚有沙痕在:苏轼登寺在冬天,水位下降,所以他写曾听人说长江涨潮时潮头有一丈多高,而岸边沙滩上的浪痕,也令人想见那种情形。
    3、中泠:泉名,在金山西。石盘陀:形容石块巨大。
    4、微风万顷靴文细, 断霞半空鱼尾赤:色彩绚丽,境界壮美,是写景名句。“靴文”(即靴纹),状江面因微风而起的粼粼细浪;“鱼尾赤”,形容血红晚霞,重叠如鱼鳞。
    5、初生魄:《礼记·乡饮酒义》:“月之三日而成魄。”(“魄”是指月缺时光线暗淡而仅有圆形轮廓的那一部分),“初生魄”即初三,苏轼来游正当十一月初三。
    6、“江心”四句:苏轼自注:“是夜所见如此。” 或指江中能发光的某些水生动物(古人亦曾有记载,如木华《海赋》:“阴火潜然。”曹唐《南游》:“涨海潮生阴火灭。”)另有一说“江中炬火”是一不明飞行物,后一句“飞焰照山”才能够解释。在这里,它被苏轼神化了,或者竟是幻由心生,表达了诗人归田之情的浓重和执著。
    7、谢:道歉。
    8、如江水:古人发誓的一种方式。如《晋书·祖逖传》载祖逖“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此时苏轼是向江神立誓:只要家有薄田,足以糊口,一定立即归隐。
    ————————————————————
    宋神宗熙宁三年(1070),苏轼在京城任殿中丞直馆判官告院,权开封判官。当时王安石秉政,大力推行新法。苏轼写了《上神宗皇帝书》、《拟进士对御试策》等文,直言不讳批评新法的不当方面,自然引起当道的不满。苏轼深感仕途险恶,主动请求外任。熙宁四年(1071),乃有通判杭州的任命,苏轼当时三十六岁。他七月离京赴任,十一月初三,途经镇江金山,访宝觉、圆通二僧,夜宿寺中而作此诗。
    全诗二十二句,大致可分三个层次。前八句写金山寺山水形胜,中间十句写登眺所见黄昏夕阳和深夜炬火的江景,末四句抒发此游的感喟。贯穿全诗的是对仕途的疲倦与浓挚的思乡之情。
    历来咏金山诗不少,但大都以刻画模写为能事,构思雷同而缺乏情致,所以佳作寥寥,传世绝少;只有唐人张祜“树影中流见,钟声隔岸闻”颇得神韵。“赋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苏轼这两句诗确是深刻的经验之谈。他写游金山寺,便神思独运,另辟蹊径。他对金山寺本身景观皆略而不写,着重写登眺望远高旷绵邈之景,而景中则交织一片诚挚而浓郁的乡情,使人既感到景之新,也感到情之真。汪师韩《苏诗选评笺释》说:“一往作缥缈之音,觉自来赋金山者,极意著题,正无从得此远韵。”此诗之所以广泛传诵,与艺术上的这种“远韵”是分不开的。
    (曹光甫)
  • 头像
    AQUA 9 楼主
    2020-11-13
    【出颍口,初见淮山,是日至寿州】
    我行日夜向江海, 枫叶芦花秋兴长。
    长淮忽迷天远近, 青山久与船低昂。
    寿州已见白石塔, 短棹未转黄茅冈。
    波平风软望不到, 故人久立烟苍茫。
    ————————————————————
    颍口:在今安徽寿县西正阳关,颍水由颍上县东南流至此入淮,春秋时谓之颍尾。
    寿州:治所在今安徽寿县。
    1、秋兴:因秋而起的感怀。
    2、长淮忽迷天远近:长淮:宽阔的淮水。
    3、低昂:时高时低。
    4、棹(zhào):船浆。黄茅冈(gāng):泛指长有黄草的山冈。冈:山脊,山梁。
    5、故人:指送行人。
    ————————————————————
    熙宁四年(1071)六月,东坡以太常博士直史馆出为杭州通判。七月离开汴京,十一月二十八日到杭州通判任。这首诗是他赴杭途中由颍入淮初见淮山时作,是东坡的名作之一。
    “我行日夜向江海, 枫叶芦花秋兴长。”上半句,实写由汴京赴杭州的去程,言外却有一种“贤人去国”的忧愤抑郁之情,有似“相去日以远,衣带日以缓,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这些诗句中所包含的意蕴来。王文诰说:“此极沉痛语,浅人自不知耳。”这领会是不错的。东坡此次出都,原因是和王安石政见不合,遭到安石之党谢景温的诬告,东坡不屑自辩,但力求外放。其通判杭州,是政治上遭到排斥、受到诬陷的结果。“日夜向江海”即“相去日以远”之意,暗含一种愤懑与怅惘,即便以下不再纠结于这一层意思,怅惘的情绪竟始终如云雾般笼罩着·,这样高水平的艺术不应掠读过的。下半句(枫叶芦花秋兴长),点明时令。东坡以七月出都,十月至颍口,其间在陈州和子由相聚,在颍州又一同谒见已经退休的欧阳修于里第,颇事留连。计算从出都至颍口这段路程,竟整整花去了一个秋天。“枫叶芦花秋兴长”,形象地概括了这一行程。
    “长淮忽迷天远近,青山久与船低昂。”这二句是一篇的警策。没有生僻的字眼和华丽的词藻,更没有什么冷僻的典故,诗人只是冲口而出,纯用白描,“系风捕影”(东坡谈艺,尝言“求物之妙”好像“系风捕影”),便言简意深地表现了一种难言之景和不尽之情,表现得那么鲜明,那么新颖,那么自然。淮水源多流广,唐人尝称之为“广源公”。诗人沿着蔡河、颍水一路行来,水面都比较狭窄,沿途所见,不外是枫叶芦花的瑟瑟秋意,情趣是比较单调的。一出颍口就不同了,面对着水天相接的广阔的长淮,顿觉耳目一新,精神为之一振。“忽迷”二字表达了这种情景交融的新异之感。而两岸青山,连绵不断,隐隐约约,像无尽的波澜,时起时伏。诗人此际,扁舟一叶,容与中流,遥吟俯唱,逸兴遄飞,他的心和江山胜迹已融合在一起了。究竟是山在低昂,水在低昂,船在低昂,他说不清;他只觉得一切都在徐徐地流动,徐徐地运行;他处在一种波浪式前进的过程中,他完全在大自然的怀抱中陶醉了。其中“久与”二字写出了“波平风软”的神情,也曲折地暗示了诗人去国的惘惘不安、隐隐作痛,“行道迟迟,中心有违”的依约心情。这两句诗,看来东坡自己也是十分得意的,他在后来写的《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诗中写道:“沙平风软望不到,孤山久与船低昂”,重复用了这首诗的第四、第七两句,只换了一个“沙”字,一个“孤”字。
    “寿州已见白石塔,短棹未转黄茅冈。”二句振笔直书,用粗笔浓涂大抹,一气流转,使人忘记了这中间还有对仗。寿州的白塔已经在望,要到达那里,还得绕过前面那一带黄茅冈。说“已见”,说“未转”,再一次突出了“波平风软”的特色。这里的黄茅冈不是地名,而是实指长满黄茅的山冈,前代注家已经辨明过了。
    “波平风软望不到, 故人久立烟苍茫。”乘势而下。不说自己急于到达寿州,却说寿州的故人久立相待,从对面着笔,更加曲折有味。后二十三年,东坡尝纵笔自书此诗,且题云:“余年三十六赴杭倅过寿作此诗,今五十九,南迁至虔,烟雨凄然,颇有当年气象也。”据东坡这段题记,知至寿州之日当有小雨。此诗“烟苍茫”三字就是描写那“烟雨凄然”的气象的。又,诗中所称“故人”不知指谁,翁方纲《石洲诗话》说“故人即青山也”,义殊难通。以本集考之,疑此“故人”或即李定。与东坡同时有三个李定,此李定即《乌台诗案》中所称尝“承受无讥讽文字”者。其人此时在寿州,东坡有《寿州李定少卿出饯城东龙潭上》诗可证。
  • 头像
    AQUA 9 楼主
    2020-11-13
    这首诗情景浑融,神完气足,光彩照人,是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方东树评之云:“奇气一片”,正是指它的整体美,不能枝枝节节地求之于一字一句间的。赵翼《瓯北诗话》评东坡诗云:“东坡大气旋转,不屑屑于句法字法中别求新奇,而笔力所到,自成创格。”又云:“坡诗实不以锻炼为工,其妙处在乎心地空明,自然流出,一似全不着力,而自然沁人心脾。此不可以声调格律求之也。”参看这些评语,对于理解这首诗的艺术特点是有帮助的。
    从声调格律看,这是一首拗体律诗,前人又称之为“吴体”。杜甫有《愁》诗一首,题下自注云:“强戏为吴体。”吴体之名始见于此。所谓吴体,是说它有意破坏一般律诗的格律声调,把民歌或古诗的声调运用于律体之中,构成一种特殊的音乐美,以适应特定内容的需要。《杜臆》在论老杜《愁》诗时说:“愁起于心,真有一段郁戾不平之气,因以拗体发之。”朱熹《清邃阁论诗》称杜诗“晚年横逆不可当”。正是指杜的拗体律诗别有一种“横逆”难当的风格。东坡此诗正是把古诗的声调运用于七律,以表达其郁勃不平之气。王士禛《居易录》所谓“苍莽历落中自成音节”者,东坡此诗实足以当之。
    (白敦仁)
  • 头像
    土之皮 8
    2020-11-14
    有几首诗被吞了
  • 头像
    AQUA 9 楼主
    2020-11-14
    【荆州十首】(其一,其二,其四)
    游人出三峡,楚地尽平川。
    北客随南贾,吴樯间蜀船。
    江侵平野断,风卷白沙旋。
    欲问兴亡意,重城自古坚。
    南方旧战国,惨淡意犹存。
    慷慨因刘表,凄凉为屈原。
    废城犹带井,古姓聚成村。
    亦解观形胜,升平不敢论。
    朱槛城东角,高王此望沙。
    江山非一国,烽火畏三巴。
    战骨沦秋草,危楼倚断霞。
    百年豪杰尽,扰扰见鱼虾。
    ————————————————————
    1、古姓:据《太平寰宇记》,古姓指吴、伍、龙、郢(武昌诸姓)与卞、龚(武陵诸姓)。
    2、望沙:后梁高季兴建楼宇以望沙津,故名望沙楼。北宋人更名为仲宣楼。
    3、三巴:指巴郡,巴东,巴西,即指蜀地。此处为与“一国”相对,故称“三巴”。
  • 头像
    AQUA 9 楼主
    2020-11-14
  • 头像
    AQUA 9 楼主
    2020-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