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吧
取消
取消
tieba_log
贴吧App 随时随地开启逗比模式
立即打开
tieba_log
贴吧App 更多精彩评论等你互动
立即打开
打开贴吧
跳页弹窗img立即启动
跳页弹窗img立即启动
  • 古代文魁苏东坡
    头像
    廖向希 5
    2021-9-1
    只看楼主
    如果要从古代文学大家中选出一位最能体现中国文学精神的代表人物的话,那就只能是苏东坡。苏东坡即苏轼,字子瞻,东坡是其号,生于1037年1月8日,仙逝于1101年8月24日。苏轼是中国历史上无与伦比的全才。他为国为民,宠辱不惊的情怀;他行云流水,天风海雨般的词风;他意气风发,才华横溢的文风,他儒雅稳健,天马行空的书法,他着手成春,形神兼备的绘画,都是中国文化史上最光辉的范本。清初文坛领袖王士祯曾说:“汉魏以来,二千余年间,以诗名其家者众矣。顾所号为仙才者,唯曹子建、李太白、苏子瞻三人而已。”这里说的是苏轼的诗词和李白齐名。至于曹植,虽被誉为才高八斗,但以作品而论,我觉得二人根本不是一个层次上的人物。曹植贵为公子,不能遂意,就以酒消愁,常常酒醉不醒;而苏轼遭到的挫折比曹植大得多,而能不屈不挠。而曹植诗内容的广度、深度和苏轼的诗词,简直不能同日而语。而文呢,我以为在唐宋八大家中,也应列为第一。
    这是因为,苏轼的文,品类之全、题材之广、见解之明、说理之透,且将儒佛道融为一炉,把经史子化为一体,可以说是空前的。我这里只说说苏东坡的不大为人注意的一类文章,就是策论。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苏轼专门写了两组被称为《策别》、《策断》的文章,共计20篇,全面地分析北宋当时的政治、军事、经济形势,提出自己的治国方略。
    其中为治理百官,写了六篇文章,分别是《厉法禁》(严格法纪)、《抑侥幸》(打击政治投机)、《决雍蔽》(开言路听民声)、《专任使》(让官吏充分行使职权)、《无责难》(不要让官吏去做做不到的事而要督促他做好该做的事)、《无沮善》(让人才有上进之心、上进之路)。用苏轼的这些思想来管理百官,当然能弊绝风清。
    在这个专题下,苏轼还写了六篇安万民的策论:《敦教化》(督促百姓受教育改陋俗)、《劝亲睦》(鼓励百姓孝亲睦邻)、《均户口》(采取措施使各地土地和人口的比例均等,措施包括迁徙等)、《较赋役》(按人口占有的土地数量征赋税、服劳役)、《教战守》(全民皆兵,农闲教民作战、守土,使老百姓勇武善战)、《去奸民》(惩治不孝不悌、游手好闲、聚众闹事、为害一方的不法之民)。按苏轼的这些理念办,社会就会和谐发展且有用不完的兵源。
    在这个专题下,苏轼还有五篇策论,是关于国家财政和军备的:《省费用》(去掉无益于国于民的费用而少取于民)、《定军制》(战则调于郡县,罢则回归郡县、利用地方兵,无事则屯田,不必派禁军守卫地方)、《蓄材用》(发现和培养军事人才)、《练军实》(择强壮之民为兵,十年还乡为民,使老百姓中多知兵者)、《倡勇敢》(国君、将帅要用恩惠结交勇士,使之与自己同心同德,在战争中奋勇争先、鼓动勇敢精神)。
    苏轼还写有三篇《策断》,专门阐述对当时的主要外敌契丹辽、西夏、西戎的斗争策略。《策断》上,论述要掌握战争的主动权,我想打就打,想停就停。要达到这一目标,必须“纪纲修明,食足而兵强,百姓乐业,知爱其君”。并指出当时的北宋,已经进入战与和的恶性循环。战败就主动求和,敌人要求大笔贿赂,朝廷没钱,就盘剥百姓,使得老百姓和朝廷势同水火,朝廷失去了民心,战必败,败又求和。要打破这一怪圈,只有国治兵强得民心。
    苏轼的《策断》中,主张先打西戎,宋朝大,西戎小,可以分兵制之。这里所谓分兵,指的是轮流进攻,经常出战,消耗敌人。让其疲于奔命而主动求和。这一条还真的实现了。
    苏轼的《策断》下,讲对抗北狄即契丹辽的策略,他分析了敌我之长短,认为契丹原为无法之国,现虽学中原,但君甚骄慢,许多高官将帅未免受辱,君臣矛盾尖锐,可以用间疏之计,使其内部分裂。而被占领的幽云十六州,百姓不服,受盘剥极重,官民矛盾深,完全可以利用。只要找准机会,完全可以战而胜之。
    可惜的是,苏轼这么多切合实际的见解大多没有得到重视,到苏轼逝世后26年,发生靖康之变,徽、钦二宗被金人俘去,北宋迅速灭亡。
    由以上文章可见,苏轼是一个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战略家,按他的思路,国家风清气正,食足兵强,哪会有亡国之祸?
    而苏轼任过各种地方官,凡他所管之地,他都按他的思路兴利除弊、惠民便民、广交朋友、深得民心。
    1089年,苏轼以龙图阁学士的身分担任杭州知州。西湖长期没人管,淤塞大半,湖水干涸,长满野草,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苏轼来杭州的第二年动用民工20余万,挖掘淤泥,在湖水最深处建立三塔(今之三潭映月)作为标志。把挖出的淤泥集中起来,筑成一条纵贯西湖的长堤,堤有6桥相接,以便行人,后人名之曰“苏堤”。苏堤在春天的清晨,波光粼粼,绿柳曳曳,鸟声悠悠,人声朗朗,“苏堤春晓”是著名的西湖十景之一。苏轼一生筑过三条长堤。苏轼被贬颍州(今安徽阜阳)时,对颍州西湖也进行了疏浚,并筑了堤。绍圣元年(1094年),苏轼被贬为宁远军节度副使,在惠州(今广东惠阳)安置。年近6旬的苏轼,千里迢迢赴贬所,受到了岭南百姓热情的欢迎。苏轼把皇帝赏赐的黄金拿出来,捐助疏浚西湖,并修了一条长堤,至今,这条苏堤仍在惠州西湖入口处,像一条绿带,横穿湖心,把湖一分为二,成为当地的胜景。
    绍圣四年(1097年),年过62岁的苏轼,乘一叶扁舟,到了当时极为荒凉的海南岛儋州(今海南儋县)。他以进退自如,宠辱不惊的胸怀,在这边荒之地,大展才华,办学堂,倡教化,许多人闻讯,不远千里,找到儋州,跟随苏轼学习。在北宋的100多年里,海南人从没有考中进士的。但苏轼北归不久,这里的姜唐佐就进士及第了。为此苏轼题诗:“沧海何曾断地脉,珠崖从此破天荒。”海南人民一直把苏轼看作是儋州文化的开拓者、播种人,对他怀有深深的崇敬。在儋州流传至今的东坡村、东坡井、东坡田、东坡路、东坡桥、东坡帽等等,表达了人们的缅怀之情,连语言都有一种“东坡话”。
    这些事实说明,苏轼不仅在治国治军方面有远见卓识,而且还是一个很成功的实干家。
    因此,苏轼,哪里才仅仅是一位诗人、一位大文学家,而是一位将相之才。可以说,苏轼是中国古代没有哪一位文人比得上的全才。
    苏轼还以和蔼可亲、幽默机智的形象留存在后代普通人民心目中。他在各地的游踪,他在生活中的各种发明都是后人喜爱的话题。在古代作家中,就受到后人广泛喜爱的程度而言,苏轼是无与伦比的。
    最后,看一个真实的故事:苏轼从海南岛儋州回来,居住在阳羡(今江苏宜兴),他的朋友邵民瞻为他买了一座房子,花了500串铜钱。苏轼用尽所有的钱,才刚刚够这个数。苏轼搬入新居后不久,就与邵民瞻月下散步,偶然经过一个村落,听到一个妇人哭得很伤心,于是推门进去。见一个老妇人在哭泣不止。东坡问她有什么事,这么伤心?老妇人说:“我有一间房子,已家传百年,但是我儿子不争气,把它卖给别人了。”东坡问她原来的房子在什么地方,老人一说,苏东坡才明白了,竟然就是他买的那座房子。苏东坡再三地安慰她,说:“你的老房子是我买的,不要太过悲伤,现在我就把它还给你。”于是让人取来房契当着老妇人的面把房契烧了,并且叫老妇人的儿子第二天把母亲接回老房子里去,并且也不索要他买房子的钱。 这个故事,表现了苏东坡的大仁大爱之心。要知道,当时的苏东坡,生活已经极其艰难,不久,他就死在了这个地方。
    苏东坡的大节小节,都是那样的完美,他的执着,他的坚韧,他的胸襟、他的才华,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他的著作,无论诗词、文赋、书画,都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18
  • 头像
    无聊客 1
    2021-9-3
  • 头像
    风里吹 3
    2021-9-15

    喜欢他,但不知道如何深层次的了解他
  • 头像
    盛世德华 8
    2021-9-25
    5000年中华文明的代表人物
  • 头像
    水手环游世界 1
    2021-10-2
    我倒觉得文魁不是先生,不是因为他承担不起,而是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我更是喜欢先生的“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这种精神。
  • 头像
    不二先生012 2
    2022-11-29
    有没有苏轼粉丝微信群啊,拉我一下啊
  • 头像
    飞过天空 7
    2022-12-8
    精神境界上先生的确是典范!
  • 头像
    PPpengzheng 2
    2022-12-9
    大爱东坡居士 也大爱泉水姐姐
    遗世独立 羽化登仙
  • 头像
    皎然如秋阳 8
    2023-1-15
    其实,苏轼的文比诗词更厉害,因为文章,字多而复杂,比之诗词,少人关照而已——认同楼主苏文当唐宋八大家之首的评定。
    他自己对于写文章,也是非常自信的:“ 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
  • 春节快乐
  • 头像
    短笛牧童 1
    2023-7-28
    楼主有匡世之才,有道韫之风范,为你点赞!谢谢分享!
  • 头像
    精忠报国 2
    2023-8-30
    追思余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