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楼. 孔子诛杀少正卯的是非与有无,从南宋的朱熹算起,其论争也有八百多年了。如今的相关论文与著作,仍跟水一样涌出来,各持一端,谁也不服谁。这样下去的话,即便是再嚷个八百多年,恐怕也没有定论。对于勤谨的进步青年而言,这固然是很头疼的,因为时代越往后,嚷的人越多,他们想要弄清楚这个问题,须看的材料就越繁杂,而现在又是“文籍虽满腹,不值一囊钱”的时代,一番掂量之后,大概就没几个人愿意耗费精力去索解了。而在这纷嚷中,能够获益的人大抵就是那些体制内的学院派了,即便胡说一通,也不要紧,反正论文发表了,凑够数了,总能成为教授的。
我不是学院派的人,也无福去吃体制的饭,即便写再多的文章,也成不了教授的。那么,为什么我还要来凑热闹呢?起因回想起来简直有些可笑,就是因为随手翻看匡亚明先生的《孔子评传》的时候被气着了。匡亚明先生,似乎是一位很受学界敬重的老前辈,做了不少嘉惠学林的好事。可是人好,不代表他的著作就好,就高明。要不然,我怎么会被气着呢?
图肚子里有气,就得做点事,让它宣泄出来。于是我就顺着匡亚明先生的《孔子评传》,陆陆续续找了不少有关孔子诛杀少正卯问题的论文与专著来看。结果怎么样呢?看得越多,心里就越是失望。
(1/2)
下一段 prince小锋子 5-20 15:55 2楼. 一、孔子诛杀少正卯之事,《论语》、《左传》不载
我们读古书,应该奉行这样两个基本原则:
如果你要质疑古书的记载,那么,你就摆出证据来证明其记载不可靠。如果没有坚实的证据可以推翻它,那就必须“姑且先信它”,切不可单单凭据自己的感受去质疑它。自己觉得不可能,太荒唐,就说古书记载是假的,这很不妥当。此其一。
古书流传到今天的,已经很少,古人能看到的大量书籍,我们今天都看不到了。因此,现存古籍里面记载着的,我们可以据此说“有”;现存古籍里没有记载的,我们决不能据此说“无”。举个例子,《论语》里记载孔子为颜回的早逝而痛哭流涕,我们可以据此说孔子也是会流泪的,也是会哭的;《论语》里没有记载孔子睡觉的时候磨牙,《左传》也没有记载孔子放屁,我们就不能据此得出结论说:孔子睡觉的时候一定不会磨牙,孔子活了七十三岁也从来没有放过一个屁。
一言以蔽之,就是现存古籍可以“证有”,不能“证无”。此其二。
你也许会觉得我讲这些原则有些可笑,这难道不是常识吗?嗯,是常识,问题是那些专家学者、国学大师们往往连这样的常识也没有啊,你敢相信这是事实?
比如你看匡亚明老先生的说法:
孔子诛少正卯,仅见于《荀子·宥坐》、《史记》、《孔子家语
(1/5)
下一段 余下全文 prince小锋子 5-20 15:57 回复 3楼. 二、孔子诛杀少正卯,与《论语》记载的孔子言论有抵牾
在探讨孔子诛杀少正卯这事儿是否与《论语》的记载有抵牾之前,我们先来研究另一个好玩的问题,那就是孔子到底是不是一个言行一致的人。
洗地的人笃爱《论语》,那我就用《论语》的材料吧。
1.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篇》)
2.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论语·宪问篇》)
1.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论语·里仁篇》)
2.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1.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论语·泰伯篇》)
2.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论语·八佾篇》)
第一组,孔子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其实这个意思,《论语》里面记载了不止一次,比如《宪问篇》的“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里仁篇》的“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可见孔子是经常对弟子们说类似的话。
说这类话,自然是勉励弟子们的,可
(1/8)
下一段 余下全文 prince小锋子 5-20 15:57 回复 4楼. 三、洗地派学者们忘记了孔子的政治家身份
政治,凶事也,不可不慎。在古今中外的政治斗争中,失败的一方,结局往往都很悲惨。即便是在法治昌明的现代社会,斗争的本质也没有丝毫改变。如果你不信,就看看韩国的总统吧。如果翻开《左传》,那就更血腥了,动不动就闹出人命,甚至还有灭族的。春秋时期,礼崩乐坏,世道乱得远超我们的想象。在那样的社会环境下,政治斗争只会比今天更凶险。孔子吃那碗饭,他不知道吗?孔子列举少正卯五条罪状,还说“此五者,有一于人,则不得免于君子之诛,而少正卯兼有之”,可见彼此的矛盾已经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如果孔子不“朝七日而诛少正卯”,可能到了第八天早上,孔子就会成为东方的苏格拉底。——被***。
在梁玉绳的《史记志疑》里,我们可以看到古代的腐儒们就孔子诛杀少正卯的问题说过不少蠢话,比如:
明张时彻《皇明文范》有陆瑞家《诛少正卯辨》,其上篇略曰:“昔季康子问政,孔子曰:子为政,焉用杀。岂有己为政未满旬日,而即诛一大夫邪? 卯既为闻人,亦非不可教诲者,何至绝其迁善之路,而使之身首异处邪?鲁季氏三家、阳货,奸雄之尤者,司寇正刑明弼,当自尤者始;尤者尚缓而不诛,诛者可疑而不缓,两观之鬼,不亦有辞于
(1/3)
下一段 余下全文 prince小锋子 5-20 15:58 回复 5楼. 四、孔子为什么不先教化少正卯,何必一上来就杀人?
你以为孔子是如来佛祖吗?袖子往坏蛋脸上一挥,坏人就变成好人了?孔子怎么教化少正卯,跟日本动漫《火影忍者》里面的鸣人一样,嘴遁吗?
如果孔子说话真有那么好使,他为什么不直接去教化三桓,让三桓归政于鲁君?季氏“八佾舞于庭”的时候,孔子气得肝疼,说“是可忍,孰不可忍”,都这样了,他怎么不跳上马车去季氏家里好好教化一番?
如果孔子说话真有那么好使,鲁国君臣中了齐国的糖衣炮弹,沉迷女乐,三日不朝,他为什么不直接去教化他们,让他们励精图治,把鲁国政局搞得倍儿棒呢?
如果孔子说话真有那么好使,听到陈成子弑齐简公的时候,他为什么不远赴齐国,对陈成子教化一番呢?他为什么急急忙忙跑去劝说鲁君出兵呢?打仗,那得死很多人的,孔子是大圣人啊,一天到晚讲仁的大圣人,怎么会残忍到这地步,为了齐国人的事而让鲁国的百姓去送死呢?洗地党们,你们怎么看?这事儿可是《论语》、《左传》都赫然记载着的。
可能有人会说,不对,子路不就是孔子收服的么?
也就子路重修身而已,真要遇到刺头了,孔子的话根本不好使。
还记得《论语》的这一章吧:
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论语·述而篇》)
司马迁
(1/3)
下一段 余下全文 prince小锋子 5-20 15:58 回复 6楼. 五、孔子诛杀少正卯,真的很难办到吗?
清人崔述在《洙泗考信录》一书中这样说:
春秋之时,诛一大夫非易事也,况以大夫而诛大夫乎?孔子得君不及子产远甚,子产犹不能诛公孙黑,况孔子耶?《家语》又载孔子言云:殷汤诛尹谐,文王诛潘正,周公诛管蔡,太公诛华士,管仲诛傅乙,子产诛史何。按尹谐等五人之诛,不见《经》《传》,皆不足信。管蔡欲危王室,亦非卯之比也。
你看崔述的这段文字,他不说《荀子·宥坐》的记载有什么硬伤,也不说《史记》、《说苑》之类的著作有啥问题,只是拐弯抹角地说杀一个大夫不容易,然后又用子产杀不了公孙黑来类比孔子也理应杀不了少正卯。而且他为了给孔子洗地,连司马迁的《史记》也一票否决了。他说“按尹谐等五人之诛,不见《经》《传》,皆不足信”,周公诛管叔,《史记·管蔡世家第五》明明白白地写着“周公旦承成王命伐诛武庚,杀管叔,而放蔡叔,迁之,与车十乘,徒七十人从”。然而有什么用呢?铁了心的崔述就是不认账,他只认《论语》《左传》之类的经传。
前面已经讲过,孔子是相当的厌恶佞者的,而少正卯又到了第六层级,已经远远不是斥退所能解决的人物了。一些善良的庸才们说,人家少正卯明明啥坏事也还没干,怎么就动起刀子了呢
(1/5)
下一段 余下全文 prince小锋子 5-20 15:59 回复 7楼. 六、诛杀少正卯是孔子人生的污点吗?
崔述在《洙泗考信录》一书中还说:
此盖申、韩之徒,言刑名者诬圣人以自饰,必非孔子之事。且其所谓言辨行坚,荧众成党云者,正与《庄》《韩》书中訾儒者之语酷相类,其为异端所托无疑。而世人皆信之,是助异端以自攻也,故余不得不辨。
对于崔述这种不需要证据、直接硬洗的做派,我很厌恶。之前看顾颉刚的书,看到他对崔述推崇备至,我还向往了好一阵子呢,没想到今日一见,还不如不见。
崔述说“此盖申、韩之徒,言刑名者诬圣人以自饰”,那么问题来了:如果真是申不害、韩非子之徒编造的,为什么会记载在《荀子》这部书里面,而不是记载在《韩非子》之类的著作里面呢?不是说“诬圣人以自饰”吗?记载于自己的著作里,不是更加合情合理吗?
记载孔子诛杀少正卯之事的著作,从《荀子》算起,《新语》、《淮南子》、《史记》、《说苑》、《论衡》等,有哪一部著作的作者是仇视孔子的?一个也没有。恰恰相反,这些人都是非常敬仰孔子的。另一面,最为仇视孔子的《墨子》、《庄子》、《韩非子》之类的书,反而没有一部记载孔子诛杀少正卯的。这说明什么呢?说明在孔子身后,一直到南宋的朱熹以前,在这一千多年里面,没人把诛杀少正卯这事儿看做
(1/2)
下一段 prince小锋子 5-20 15:59 回复 8楼. 七、孔子诛少正卯的“诛”,真的是“责备”之意?
释“诛”为“责”,据赵纪彬先生在《关于孔子诛少正卯问题》这本小册子里所说,最早是清代学者孙星衍提出来的。这种见解,原本信的人还不是很多,赵纪彬先生当年就没看到几个例子。没想到现在竟流行起来了,副教授汪秀丽《“孔子诛少正卯”案辨证》、杨朝明教授指导的白海萍的硕士论文《从“诛少正卯”看孔子的行政思想》等都持这种看法。其中,白海萍的论述是最为详细的,详细到让我无法完全征引,而节引又怕意思不完整,因此,我就简单概括一下好了。她在论文中费了很大功夫,找了很多先秦古籍比如《荀子》《左传》里的例句,证明在先秦时期“诛”训“责”相当普遍。
是的,例句相当多,相当普遍。可是这又能怎么样呢?她就是不敢说《荀子·宥坐》的“是以汤诛尹谐,文王诛潘止,周公诛管叔,太公诛华仕,管仲诛付里乙,子产诛邓析、史付,此七子者,皆异世同心,不可不诛也”这些“诛”字是“责”的意思。
“周公诛管叔”,前文已经征引过了,在《史记·管蔡世家》,“周公旦承成王命伐诛武庚,杀管叔”,总不会有人理解成周公责备或者责罚管叔吧?有证据可以证明是太史公司马迁搞错了吗?并没有。在“杀管叔”之后,《史记·
(1/3)
下一段 余下全文 prince小锋子 5-20 15:59 回复(2) 9楼. 八、总结几句
我是支持荀子、淮南王刘安、太史公司马迁、韩婴、刘向、王充他们的,是相信孔子杀了少正卯的。持其他看法的学者,虽然论述各有不同,但是基本上都有相当明显的漏洞,没有任何一个洗地派的学者能洗得让我信服的。
《论语》《左传》不是孔子的年谱,不是孔子的什么事情都记载,不能说这两种书没有记载的事情就一定假,别说这么糊涂的话。
《论语》里记载的孔子言论常有抵触,不能死抱着他说的那句“子为政,焉用杀”来论证孔子不会杀人。稍微想一下都能明白:孔子说的这个是大的执政方针,而非具体事务的处理方法。鲁国有死刑吧?假如孔子上任的第一天,恰好就有人犯了类似斩立决的死罪,要马上处死。孔子怎么办呢?立马为这个罪犯废除刑法,然后像今天的警察对待碰瓷失败的老畜生一样,口头教育一番就放回去了?一上任就尽废鲁国刑法?
孔子不仅仅是一天到晚讲仁的大圣人,他同时也是一个政治家,而大司寇还是掌刑狱的。这样的职位,讲几句与法律有关的话是很正常的,不要动不动就说这是法家思想,而孔子是儒家,继而就断定这话必非出自孔子之口,是法家学派的人伪造的。
假如有一个人,看到黑人奸杀女大学生的新闻之后,气愤地说:“一定要废除外国人的超国民待遇,一
(1/3)
下一段 余下全文 prince小锋子 5-20 16:00 回复 10楼. 八、总结几句
我是支持荀子、淮南王刘安、太史公司马迁、韩婴、刘向、王充他们的,是相信孔子杀了少正卯的。持其他看法的学者,虽然论述各有不同,但是基本上都有相当明显的漏洞,没有任何一个洗地派的学者能洗得让我信服的。
《论语》《左传》不是孔子的年谱,不是孔子的什么事情都记载,不能说这两种书没有记载的事情就一定假,别说这么糊涂的话。
《论语》里记载的孔子言论常有抵触,不能死抱着他说的那句“子为政,焉用杀”来论证孔子不会杀人。稍微想一下都能明白:孔子说的这个是大的执政方针,而非具体事务的处理方法。鲁国有死刑吧?假如孔子上任的第一天,恰好就有人犯了类似斩立决的死罪,要马上处死。孔子怎么办呢?立马为这个罪犯废除刑法,然后像今天的警察对待碰瓷失败的老畜生一样,口头教育一番就放回去了?一上任就尽废鲁国刑法?
孔子不仅仅是一天到晚讲仁的大圣人,他同时也是一个政治家,而大司寇还是掌刑狱的。这样的职位,讲几句与法律有关的话是很正常的,不要动不动就说这是法家思想,而孔子是儒家,继而就断定这话必非出自孔子之口,是法家学派的人伪造的。
假如有一个人,看到黑人奸杀女大学生的新闻之后,气愤地说:“一定要废除外国人的超国民待遇,一
(1/3)
下一段 余下全文 prince小锋子 5-20 16:07 回复